首页 > 工艺制作 > 手工剪纸

近年陕西民间剪纸图案与寓意研究现状

近年陕西民间剪纸图案与寓意研究现状 近年陕西民间剪纸图案与寓意研究现状

1992年,王晓时先生在杭州师范学院学报上发表《安塞民间剪纸的特色》。指出:安塞处在中华始祖黄氏族文化发祥的黄土高原,流传于民间的歌谣道:“汉妃抱娃门一前耍,你剪桐叶照窗纱。”这就唱出了窗花装点生活的生动画面。从秦汉时期到唐宋,几代皇朝的皇都都建于长安即现时的陕西境内,于是这块土地又成了历史上的文化中心。这里的人民处在一种优厚的文化土壤的滋养之中,直至今日有些在其它地域已近失传的古老传统艺术仍在那里完整地保存着,以饱满的姿态展示给人们,成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其文化内涵是我们民族从原始社会至今长达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它的价值甚至要超过剪纸艺术本身。


近年陕西民间剪纸图案与寓意研究现状


1999年杨宏明、陈山桥、谢妮娅、安塞文化文物局编,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安塞民间剪纸精品》。附有大量的图片具体介绍陕北安塞地区的剪纸,集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造型、技巧、色彩于一体。不拘泥于对客观形象的模拟、不受各种理论法度的约束,从广度、深度、全方位认识自然和生活,以大胆的想象虚构、直觉感性的态意发挥、随意移植的手法进行创作。把现实生活中极为复杂的内容、形象、色彩,极有韵味和情致地表现在生动和谐、妙趣横生的意境中,有写意的挥洒,又富有装饰的瑰丽。造型中的线条、图饰、纹样、波点,在寓意、示意、暗衬、夸张等手法支配下,作品中表现出了刚柔虚实并举,苍劲厚润,粗犷细腻等风格,以古朴沉稳,清新浓艳为艺术界瞩目,所有这些,都将使民间剪纸艺术之花开得更加灿烂。如喜花《传香火》、《鹰踏兔》、《剪花娘子》等等。


2001年宋如新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陕西民间剪纸释要》。具体讲述了陕西地区剪纸的象征意义及其内涵,附有大量的图片。剪纸讲究“出口要吉利,才能合人意;人品要俊秀,才一得人欢喜。”吉利与民众的实践具有重要的关系,其中渗透了人们的美好祝愿并得到了群体的肯定,具有一定的集体意识,如果脱离或背逆了这种集体意识就不受欢迎或遭到民众的拒绝。这种集体意愿在这里又转化为一种审美理想和审美标准,剪纸艺术的审美情趣只有遵循这一标准才符合大众的审美观念,那么在剪纸造型中也就必然地做出积极能动的选择。


2002年陕西延安大学陕北文化研究所斐小旗和乔正东在《民俗文化》上发表《陕北剪纸的文化渊源及构图》。文章指出:陕北人一直生活在一块苍茫雄浑的大地上,这里现在仍然存有许多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遗迹,在民间剪纸中许多老艺人所剪的龙、蛇图案,都是身子短而憨厚,还有许多剪纸是半人半兽形,如:人头蛇身,人头鱼身,人头蛙身,牛头人身等。华夏民族传说中的始祖轩辕黄帝曾经生活在陕北,这里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陕北交通闭塞,经济不发达,很少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因此在许多偏远的山沟里,混沌的思维方式,古老的民俗风情和传统文化意识得以较完整保存。陕北剪纸采取平视构图的方法,重视外部轮廓的神似,犹如国画中的大写意。在造型方面(除延安市的南三县和榆林市的三边一带)主要继承了汉画像石的艺术特点,浑厚、纯朴、凝练、整体性强。譬如剪纸作品《牛耕图》、《鹤》、《鹰踏兔》、《倒照鹿》等,均不约而同地继承了汉画像石的造型手法。


2003年出版的张道一先生的《雁尾裁春》具体讲述了民间剪纸的发生与发展历史以及几位老艺人的故事。


2003年,贺文斌先生在苏州职业大学学报发表《初识陕北民间剪纸艺术》文章指出:我国的民间剪纸艺术在艺术领域中一直处于非主流的地位,但其在艺术的境界上有着很深的内涵,在表现语言上有着其它艺术门类所不及的特色。文章通过对陕北剪纸艺术的研究与认识亦是对人类自身与大自然之间关系的更深层次的认识。从陕北民间剪纸艺术在中国民间剪纸艺术领域中的地位、陕北剪纸艺术的美学取向、陕北剪纸艺术特色和独特的造型手法三个方面谈陕北剪纸艺术。


2004年8月靳之林著,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民间美术》。

欢迎浏览制作系手工剪纸频道: 为「近年陕西民间剪纸图案与寓意研究现状」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