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北的民间剪纸以浦城为代表,“剪花婆”、“剪花嫂”是浦城人对剪纸艺人的昵称。每逢过年过节、娶媳嫁女、生诞喜庆、乔迁新居、祠堂祭祀等凡是要置办酒宴的,浦城人都会用剪纸这种形式来衬托喜庆气氛。他们多是在所赠礼品上用剪纸加以装饰,并根据所赠器物大小,剪雕成各种纹样,大者盈尺,小者方寸的装饰物。
浦城剪纸何以如此盛行?浦城地处福建最北端,界连闽、浙、赣。历史上是闽越族活动中心。西晋时期,大量人口迁徙,带来了剪纸艺术,千年融合演变,形成南北兼容、地域特色鲜明的浦城剪纸文化。从历史上看,有“浦城收一收,有米下福州”之说,百姓安居乐业,因而民众生活较为殷实。这也是是浦城民间剪纸盛行的基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历史上对比,闽南剪纸大概始于唐而盛于宋。闽南地区先民大部分发源于北方中原地区。据语言学家林伦伦教授考证,闽南语同属于“闽南语系”,源出于洛阳以东一带正宗的中原古汉语,是迄今中国最古远的语系之一。福建闽南地区民间剪纸以泉州刻纸最有代表性。这一民俗甚至辐射扩延至台湾使用闽南语系的住民,印证了台湾与大陆沿海地区在历史上无论从族群衍生与民俗文化发源的亲缘关系。
而闽东剪纸主要以柘荣为代表,它的风格古朴、深厚、粗犷,与闽南剪纸形成鲜明对照,却与陕北民间剪纸风格极为相似。那么,中原文化怎样流传到闽东沿海,并渗透到遥远南方一座小城的灵魂中的呢?柘荣古时为扬州属地,春秋属越,秦时属闽中郡。唐朝以后,由于战乱等原因,中原流民迁入柘荣地界定居。在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中,中原文化与新的生活环境结合,形成并保持了独特的地域文化,柘荣的民间剪纸也打上这一文化的烙印。
剪纸形式服从于民俗,长期以来深受群众的喜爱,其旺盛的生命力是来自劳动人民的生活和精神需求。人们经常把剪纸覆盖于箱、笼、枕、被和坛口上,从婚嫁、小孩满月到“大生大礼”等,特别是春节来临之际,山区农家装饰窗户,帖于碗橱和灶边及陶瓷器皿上以祈福驱邪。闽南民间剪纸多用于礼仪用的礼品花和祭祀活动的供品贴花,游神赛会的装饰灯花。为祈求风调雨顺,出海平安,五谷丰登与岁岁安乐,历史上形成敬神明、祭祖宗、施孤鬼、游神赛会的各种风俗习惯,民众向海讨生活,对大海十分敬畏。一样是祈盼吉祥,装点喜庆气氛,但用途却大迥异趣。
也正是福建大地不同的变迁史和民俗文化,人杰地灵并积淀了灿烂的优秀传统文化,造就了八闽大地迥异和丰富的福建民间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