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剪纸艺术历史悠久,在民间流传极广。无论大江南北,它作为传统民间艺术的一种在民俗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它的产生和流传同农村的节令风俗有着密切的关系。种类分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花样、喜花、春花、丧花等等。
门笺各地叫法不同,东北称“挂钱”“门旗”;陕西一带称“吊帘”;山东称“门吊”“罗门钱”;江浙则称为“喜钱”“红钱”,古代更称它为“门彩”“斋牒”。现在所用门笺这个名称,是建国后把钱字换成笺字,被书籍、报刊广泛采用,约定俗成,也就不再另用其他名字了。
门笺状如小幡,纹饰类似人胜。用幡胜表达人们意愿的风俗,最初见于汉晋的文献记载。到了南宋,人们开始把春幡悬挂于门楣上,也有的贴于家堂轴子、天地灶王和窗上,更有的贴在猪圈、马棚、井台或农具上等等。南方流行的一种大挂笺是贴在堂屋的二梁上,所以常言:“挂钱、挂钱,到处挂钱”,多有招财进宝以祈富足之意。贴挂钱越多,越表示年年有余钱。山东烟台一带大多流行贴门笺,每到春节,农村百姓便挂满门笺,呈现出喜气洋洋的气氛。
门笺绝大多数由民间艺人用齐头刀凿制而成。(参考沂蒙民间剪纸表现形式与类型)一般是把彩纸裁好,100张左右迭成一迭,表层放一张样稿,用纸捻钉牢,放在蜡板上,用木槌和凿刀照着表层的稿样,一刀一刀打出花纹。凿制刀具是特制的刃口成不同直线和曲线的齐头凿刀,有扁铲、拐角刀,半圆刀,水纹刀等,每套少的四、五种,多的十余种。民间艺人利用农闲凿制的门笺,作为农副产品在腊月集上出售。因为需求量大,各地都出现了凿制门笺的专业村和专业户,在当时,一个冬季一户凿制门笺的收入可达数百元以至上千元。
门笺大多为长方形,一般15公分宽20公分长,由中心膛子、左右边框和下垂的穗子构成,活像镂空的锦旗。膛子的纹饰多是规整的几何形和带有吉祥内容的花纹。有的取材于鱼虫鸟兽、花卉果蔬,例如回头鹿、双鱼、凤穿牡丹、梅雀、莲鱼、瓶花等;有的剪纸图案大全衬托吉祥文字,例如庆贺新春,四季平安、吉庆有余,福禄寿喜等。或每张一句,或每张一字,成套悬贴。多数地区习惯每门一排五张,也有些地区每门贴二层到三层。因为门笺是垂挂于门楣之下,要经得起逢春和适宜于远看,所以装饰纹样比较简练、粗犷。
门笺的色彩华而不侈,大致分四种配置方法:第一种是单色门笺,多数用大红门笺一色排开;第二种是五色纸门笺,流行最广,每套五张,分别用大红、绿、黄、粉红、蓝等几种色纸凿成;第三种是染色门笺,流行于山东博兴、桓台等地。先把本色毛边纸凿出门笺图案和文字,然后点染红、绿、黄、粉红、蓝等水色,烟晕斑斓,非常艳丽;第四种是套色门笺,有的是在五色纸门笺上加贴金箔文字,有的是把五色蜡光纸迭起来,凿出膛子花纹,然后挖出折开,重新组合一张张多色图案的门笺,背面贴小纸条加以联接固定,当地称之为“挖补门笺”,流行于江苏和山东郯城一带,较之五色纸门笺更加华丽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