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艺制作 > 手工剪纸

用于日常生活的中阳吕梁民间剪纸

用于日常生活的中阳吕梁民间剪纸 用于日常生活的中阳吕梁民间剪纸

作为具有实用与审美双重功能的民间剪纸,是人们生活中最廉价的装饰品,也是最能体现主人意愿的精神产品。在中阳当地,只要随便推开一家的门,都可以看到剪纸的影子,这些剪纸在俗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下笔者就简单介绍一下在当地民众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剪纸类型。墙花,顾名思义是贴在墙上的花。它篇幅较大,而且带有浓厚的故事情节,如《八仙过海》、《老鼠娶亲》、《老爷送外甥》、《老鼠嫁女》等。


用于日常生活的中阳吕梁民间剪纸


这类大型的剪纸在中阳的山庄窝铺是最常见的。早先的墙花很可能是充当年画来美化居室、点缀环境的。现在虽说五彩胶印的年画既经济又美观,可是多少年来在山村形成贴墙花的习俗还一直存在着。墙花能延续迄今,固然不能排斥传统的生活习俗,也不能忽视墙花的作者——农村广大劳动妇女这一人的因素。她们既是生活美的创造者,同时又是表现者,她们最懂得普通老百姓的愿望和审美习惯,她们灵秀的悟性和对生活的真诚热爱是一体的,她们带着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去表现自己或周围的人与事。就凭这一点,墙花可以说是任何印刷品都无法替代的。在农村,家家户户都有粮仓、水缸等盛物器皿,这也是农村妇女们着重美化的一片“天地”。她们一般都喜欢贴“鱼”(鱼谐余),粮仓上贴鱼象征家有余粮;水缸上贴鱼喻如鱼得水,有鱼必有水,含源源不竭之意。早先的刺绣底样除笔绘外,大都是用薄而韧性强的纸剪出所要绣的图纹,然后贴在底缎上再施以绣工。


剪样的做法很简便也很经济,既多产又来得快,只要找张薄纸,画好就可以依样剪出许多张,而且还不会走样。它比手绘简单实用,流传面非常广,因此,在民间散存着相当数量的刺绣底样。刺绣纹样采用最多的是动物、植物以及几何图形。这些剪纸,手法简炼、概括,富有抽象趣味。常见的饰物有“枕头顶”、“鞋面”、“衣领”、“袖边”等。所剪的内容由绣品的用途而定,象婚嫁用的“枕头顶”、“鞋面”,多取“龙凤呈祥”、“凤戏牡丹”、“龙戏珠”、“麒麟送子”、“鱼戏莲”、“如意石榴”等吉语嘉言,传达喜庆祝福之意。而用于儿童肚兜兜、围嘴儿、鞋子、帽子等的纹样则多取虎型、狮型、鱼型,皆喻活泼可爱、虎虎有生的意义。若是寿公寿婆穿着的服装,则剪“团寿”、“长寿”变形字,或是“五蝠捧寿”、“福寿如意”、“杞菊延年”、“松鹤长春”等图案。这些由妇女们用心剪出的服装装饰纹样或器皿装饰图案,都表达了她们心中的真实感情,也充满着她们活泛的灵性,这是剪纸艺术能在民间扎根的根本原因。因为这些民间作者熟谙生活周围的一草一木、青山绿水、民情乡俗,加之她们多少年练就的徒手行剪、随心所欲的剪技,产生在她们剪刀下的农耕收打、辗米磨面、驾车驭马、挑水背柴、养鸡喂猪、纺线织布、缝衣做饭等纹样,无不烙上她们热爱生活、熟悉生活的印迹。这些剪纸既反映出农村色彩斑斓的生活,又折射出朴实厚道、质直善良的民风。而这些农村妇女的剪纸作品情深意浓,既是生活的赞歌,也是生活的记录。


另外,山西戏曲有着久远的历史。在中阳当地,民众最喜闻乐见的一项娱乐活动就是看戏,当然也为这些民间剪纸艺术家们在题材、人物动态、故事情节上提供了再度创造的借鉴素材。笔者在调查中发现,那些心灵手巧的农村妇女们,即使是在看戏的时候也不闲着,除了注意戏的内容,还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台上表演者的神情、服饰等,用心领会整个戏曲的故事情节,最后将这些素材都运用到自己的剪纸中。在中阳县境内流传的戏曲剪纸主要一戏曲人物形象为主,有诙谐幽默的店小二、强悍威武的焦赞、秦英、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教子成人的王春娥、英姿勃勃的穆桂英、铁面无私的包公等,这些剪纸形象个个活灵活现,呼之欲出。


当然,由于剪纸是在一片薄纸上施艺的,所以很难包容戏剧的全部内容,那些妇人们在创作时就主要抓取其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情节、场面、人物造型动态予以塑造。因此,剪出人物形象都具有概括、夸张的特点,而且形象传神有情。剪纸艺人高宝香创作的剪纸《吕布戏貂婵》,就凭借着作者娴熟深厚的艺术功力,通过人物的眼神与动态,将一个“诱”、一个“戏”剪得栩栩欲活。

欢迎浏览制作系手工剪纸频道: 为「用于日常生活的中阳吕梁民间剪纸」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