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剪纸和许多民间艺术一样,不过是最为常见和廉价的民间玩意儿,不能登大雅之堂。相比起其他民间工艺,民间剪纸取材廉价、易学好上手,且普遍被旧时的民间妇女所掌握,因此很少有人把它当做一门正经的“工艺”,除了在一些城市里出现过靠贩卖剪纸花样的专业艺人,剪纸一直是作为女红的一部分而存在乡土之间,所传承的方式是自然自发的。
古代关于剪纸的记载凤毛麟角,关于其技艺和艺人的记载更是少之又少。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很少有人把剪纸当做一种艺术或工艺,在民间,虽然人们会赞叹那些心灵手巧的剪纸妇女,但却很少将其当做一种艺术来欣赏,更少有人对剪纸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调查,使得民间剪纸长期以来“默默无闻”。对民间剪纸的不重视,导致其发展缓慢就在所难免了。到了近代,随着对民间艺术的再认识,人们对剪纸的价值意义产生了新的判断,并逐渐被社会群众所认可。但大部分群众和消费者,甚至包括剪纸艺人本身,对剪纸的真正价值的估量依旧是落后的。近几年,在与国外进行交流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剪纸艺术所拥有的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远远超过国内的预料。中国民间剪纸曾多次出口到世界很多国家,并受到普遍欢迎,在他们眼中,比起内涵深刻的中国山水画和书法,剪纸是更具中国民间风情和个性的艺术品。
1974 年外文局的国际书店到日本办艺术品展览时,意外地发现日本人对中国剪纸特别感兴趣。当时一套《水浒传》人物剪纸就被日本人以 10 万元人民币订购了,这在 70 年代的中国震动非常大。国际书店也为此专门成立了艺术品出口部,剪纸从此成为了正规的出口品种,且出口额越做越大。对比在重视工艺的日本和德国,剪纸的价格都比较高,如日本剪纸艺术家宫田雅之的一幅剪纸刀势画可卖到几十万元人民币,他的限量印刷的剪纸印刷品价格高达人民币 2.1 万元。德国著名剪纸艺术家恩格尔的一幅由其家人限量复制的剪纸作品每幅标价人民币 1 万多元。中国是剪纸大国,但普通大众对民间剪纸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认识却明显不足。这些正是导致剪纸在进入市场后,被认为是较为廉价的“土特产”,而并不被看做是一种有较大商业价值的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