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艺人要想得到一副好的剪纸作品,离不开得心应手的工具。民间剪纸的工具主要是剪刀和刻刀,没有标准要求,一般艺人喜欢用自己“摸得顺”的工具。多数民间剪纸用剪子铰制,而蔚县剪纸却用刻刀刻制。这就成为蔚县剪纸的一大工艺特点。
其实,起初蔚县剪纸也是用剪子铰的,后发展到清末光绪年间,有一位叫“刘老布”的银匠,他改用锋利的小刻刀代替剪子,对刀具进行了改革。他在创作实践中,吸取了自己专用工具式样齐全、数量较多的特点,制造出了许多适于雕刻不同线条的刀具。到了 20 世纪初,民间艺术大师王老赏再次对刀具进行了改革。他在继承传统刀艺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经验和反复试验,创造了上百把不同形状的专用刻刀。包括一些神奇的异形刀,如针尖刀、螺旋刀等,用于不同图形的刻制。他认为一个窗花艺人的作品如何,看看他的刀具就知道大概了。这些刻刀在材质上均取自进口的好钢材,保证了刀具的质量。正是由于具备了这些先进的工具,王老赏才得以自如地将前人的作品进行大胆的革新。也正是他一生重新创造出的近千种形象鲜活、性格各异的人物造型,才使蔚县剪纸进入到了成熟阶段。后王老赏的徒弟周永明在前人的基础上,又发明了左吃纸刀、右吃纸刀、顶吃纸刀、底吃纸刀等,这对剪纸作品的点、线、面、空间等元素的表现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经过几代大师们对刀具的改革,使用刻刀制作蔚县剪纸这一手工制作技艺流传了下来。直到今天,每位刀工艺人都有十几把刻刀,刻刀虽多但无外乎三种:刻长而直的线条的“大刀”;刻曲线、花纹的“小刀”;和专们用来刻圆点的“扭子”。 这些不同型号和样式的刀具,分别用于处理剪纸图案的粗部、细部和圆点部分。据南张庄王停老艺人介绍,刻花(刀刻)这工序要求是很高的,下刀要刚劲有力;起刀要流畅园活。刻出来的图样不能留有毛边,更不能刻断一根细线。毛边会在染色时串色,断线画面就连不起来了。每位学徒在跟刀工学习刀刻技艺之前,要先学会制作刻刀的技艺,因为每个刀工的刻刀都是自己做的,在市场上是买不到的。制作自己拿着顺手的刻刀,是成为一名优秀刀工的必修课。因此,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刀具的成功改革,也就没有今日蔚县剪纸的辉煌。刀具改革的成功,不但丰富了蔚县剪纸的艺术语言,加速了花样的分野,而且使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技艺高超、风格迥异的民间艺术。
随着刻刀的沿用和改良的同时,蔚县剪纸的刀刻技艺也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刀刻技艺分有“阴刻”和“阳刻”。 “阳刻”是指画面形象由剪刻后留下的实线构成。它的特点是保留原稿的点、线、面等图案纹样,把以外的空白部分除去,属于正形,如同篆刻中的朱文效果。阳刻刻法要求每一处实体都要通过细线相互连接,画面效果需要点、线、面的疏密、轻重、粗细、大小的处理来达到平衡。而“阴刻”的方法正好相反,它是把图案纹样自身刻除掉,靠周围留下的块面把形象表现出来,属于负形,像篆刻中的阴文效果。阴刻比阳刻难度大,刀刻时对画面要做到心中有数,而且手上要掌握好力量与尺度。如果一不小心,刀口就可能超出造型范围,影响作品质量。可见,阴刻是“留面不留线”这样便于染色而突出其浓艳的颜色。传统剪纸正是运用阴刻来体现其浓艳的色彩。阳刻是“留线不留面”这样更能体现出刀刻的精湛技艺。这正是现代工艺品剪纸中的单色剪纸在传统刀刻工艺上有所创新之处。随着蔚县经济的发展,当地农家纷纷翻盖新房,窗户逐渐由玻璃代替。传统剪纸如果贴在玻璃上用当地老乡的话说就是“太黑”(因其浓重艳丽的颜色遮光),并且因为是阴刻“留面不留线”,实大于虚,看不清窗花图样,没有起到装饰的效果反而还遮光。因此,剪纸艺人们在传统剪纸的阴刻技艺基础上逆向思维,创新设计出阳刻技艺,省去了传统的点染这道工序,既降低了成本,又有利于单色剪纸表现其图案的精美和突出其精湛的刀刻技艺。单色剪纸的刀刻技艺改变了传统剪纸以阴刻为主或阴阳混刻的刀刻手工制作技艺,而是以阳刻为主或阴阳混刻。总之,传统剪纸正是运用阴刻来体现传统刀刻手工制作技艺的传承问题,而传统刀刻手工制作技艺的创新发展主要体现在了现代工艺品剪纸中的单色剪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