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中国剪纸艺术图集,便可清晰地感受到剪纸艺术所特有的清新、纯朴、不拘一格的艺术气息,使人陶然其中,留连忘返。在这片广阔的艺术天地里,有雍容华贵的牡丹、憨态可鞠的猪仔、栩栩如生的人物、以及风光无限的塞北江南,使人仿佛置身于悠然自得的世外桃源。
剪纸是一种平面纸质雕刻镂空的艺术,从其用途来讲,一般是用来装饰居室、美化环境,如窗花、门花、烟格子、顶棚花等,同时,这种民间艺术在岁时节令和人生仪礼的环境中烘托气氛,渲染出喜庆、兴旺、祥和的气氛,如春节时张贴的门笺,正月十五元宵节的灯花剪纸,婚礼上的喜花剪纸,寿礼上的寿花剪纸,此外,还有在丧葬仪式中的葬俗剪纸等。剪纸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它在民间发生、发展以及传承,积淀了深厚的文化积淀。从剪纸在工艺美术史上的地位来说,它是许多艺术形态的母体文化,如民间广为使用的印花布漏板,民间皮影戏道具的制作,再比如农村里纳鞋底、做鞋帮、做鞋垫以及刺绣等许多工艺都是以剪纸为底样的。
从剪纸的发生演绎来说,应该说自从有了纸的发明以后才有了剪纸的开始,但是在此之前已有了剪纸艺术的雏形,在河南郑州附近考古发掘出土的商代夔凤纹饰金片,陕西发掘出土的汉代用金银箔剪刻的虎、象、兽、鸟以及云气纹饰片,这些艺术被称为“类剪纸”,这些“类剪纸”的考古发掘成果表明这些饰片与剪纸的形式有相似之处,它们之间只存在材料的差异,所以,当纸发明以后,剪纸的出现也在情理之中。自从剪纸在人类历史产生之后,它一直扎根民间并在民间传承发展,它忠实地反映着社会的民风民俗、社会环境、思维习惯、历史变迁等综合因素,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剪纸作品不易保存,所以我们今天很难见到历史的遗物,我们所获得的信息更多的是通过文字记载来了解的,更为困难的是,剪纸属于民间艺术,在正史和文人著作中鲜有提及。最早的记载是《史记》中记载的周成王“剪桐封弟”,以及晋代《搜神记》记载汉武帝请术士为李夫人剪纸招魂,尽管我们不可以以此附会为剪纸的起源,但可以推测为最早的剪纸雏形的记载。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周成王将剪桐叶作为封弟的戏言,还是汉武帝剪纸的巫术意义,我们都可以知道,剪纸从雏形发生开始,人们就赋予它以一定的精神内涵。
剪纸艺术源于民间,更准确一点讲,剪纸艺术是妇女的艺术,因为在剪纸的创作群中妇女占了绝大部分的比例,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民间妇女是处在社会的底层,她们的命运处在神权、君权、夫权手中,因此,在剪纸这块净土上,她们尽情地宣泄自己的情感,这种情感的宣泄往往是通过象征的手法来表达,在这片净土上,生子、教子、母爱也是她们要表达的内容。而她们往往借助于某以自然物象为表现物来表达其所思所愿,如农家可能经常看到石榴树,于是,剪纸艺人就借助于石榴的多子,来祈盼自己多子多孙,于是就有了石榴的形象,并赋予它“榴开百子”的吉祥含义。在表达母爱的剪纸作品中,剪纸的审美情趣特别明显,因为在一个母亲的眼里,一切植物都是美好的,一切动物都如自己的孩子一样可爱,她们表现的老虎憨态可鞠,狮子如小狗般温顺,她们还创造了娃娃和鸡的组合、娃娃和鱼的组合,教子的题材也很多,比如“孟母断机”“卧冰求鱼”等,这些剪纸作品充满了民间审美情趣,同时体现了母亲的希望,这类剪纸体现了母亲希望儿子大吉大利、平安成长及至“鲤鱼跃龙门”、“连升三级”的吉祥祝愿。
在剪纸作品中,剪纸艺人们自由无羁、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他们完全从自己的理想、爱好和兴趣出发,“为了好看,总要选有趣的剪。“画画全靠心思巧”,农村妇女剪的花都是心里的花,不比真的像,但是比真的好看得多。她们在审美创造中既尊重客观对象,又不受具体形态的制约。尊重主体的心灵要求,又按照自己的审美理想重新组织安排客观现实世界的存在状态,使它们转化为合目的性的存在,并赋予客观物象以主体美好的象征内涵,这的确是一种“心上之音”、“得意忘象”的审美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