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艺制作 > 手工剪纸

中国传统民间剪纸中的谐音

中国传统民间剪纸中的谐音 中国传统民间剪纸中的谐音

在文明的进程中沉淀下来的传统的中国传统民间剪纸作品,是创作者们对生活、对自然的认识和感悟的艺术表现,是他们表达内心情感时隐性的文化符码。这种形式本身仍然携带着原始自然基因的意义内容,这种“自然基因内容”正是民间剪纸图案形象所引喻的最具有意象化的内容,许多造型都蕴含着较为深刻的象征和暗示等特点。这些“意象化”的特点,在剪纸艺术中往往通过三种最基本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即谐音、喻意和符号。这些表达手法糅合在一起,使得民间剪纸的造型带有创作者主观浓厚的想象和浪漫色彩。


中国传统民间剪纸中的谐音


汉字的数量是巨大的,《康熙字典》收字 47000 多个,《中华大字典》收字 48000多个,除了以上两部大字典,即使是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新华字典》,也收字 8000多个。根据汉字的使用频率,一般常用汉字大约在 6000 个左右。这些汉字的读音,绝大部分是一字一音,但是,将这些字音合起来,却只有 1200 多个。用 1200 多个音去读几万个汉字,于是就出现了“同音字”和“同音词”。谐音就是利用同音字词而进行的一种语音修辞手法。在民间剪纸中,我们经常能见到一些“不相关”的画面组合,其实正是谐音在民间美术中的运用。老百姓利用与画面相同或近似的字词音表达出吉祥的寓意,如:剪莲花、桂枝和娃娃组合在一起,表示连(莲)生贵(桂)子;用开裂的石榴和娃娃组合,表示榴(留)结百籽(子);剪梅树或梅花与喜鹊在一起,寓意喜上眉(梅)梢……(更多请参考:陕西民间剪纸中的谐音寓意)这种有形画面和无形吉语的结合,正是民间美术意象化表达的体现。谐音的丰富多彩的吉语,也叫“讨口彩”,是民间百姓独特的思维方式的体现,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老百姓寄托在民间剪纸中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谐音属于隐性的语义系统。所谓隐性语义,指的是附于显性语义之上的、受一定言语交流语境的制约而产生的意义。周星先生在《南方汉族民俗中的谐音现象》中,对谐音民俗谐音方式的多样性有精到的论述。当他从语言修辞的角度去分析谐音方法时说:“既有只从谐音原理出发,使不同事物之间形成过渡的情形,也有从某一事物的某种属性出发,通过谐音涉及另一事物的情形,还有先通过命名,然后再通过谐音实现意义触类旁通的情形(推荐阅读:中国民间剪纸艺术象征性表达中的谐音取义)。

欢迎浏览制作系手工剪纸频道: 为「中国传统民间剪纸中的谐音」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