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艺制作 > 手工剪纸

彩色剪纸的概念、起源、历史与发展

彩色剪纸的概念、起源、历史与发展 彩色剪纸的概念、起源、历史与发展

彩色剪纸的概念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是民族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镂空艺术的一种,经常应用于宗教仪式、造型艺术和各种装饰等方面。剪纸从色彩上分,有单色剪纸和多色剪纸两大类。单色剪纸是指用同一种颜色进行的剪纸创作,而多色剪纸即我们所说的“彩色剪纸”,是用剪刀、刻刀、彩纸、颜料等,通过剪、贴、拼、绘等方法制作出来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


彩色剪纸的概念、起源、历史与发展


彩色剪纸的起源、历史与发展


剪纸性质的艺术活动早在未出现纸以前就已经流行。据考证,从商代开始(公元前1600—1100年)就有人用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绢帛,甚至在树叶上剪刻纹样。到西周时期,剪纸性质的艺术记载则更加清晰,《史记》中的“剪桐封弟”就曾记述过西周初期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赐其弟,封姬虞到唐为侯。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应该是从纸的出现开始。西汉时,人们用麻纤维造纸,传说汉武帝的宠妃李氏去世后,帝思念不已,卧不安度,食不甘味,于是请术士用麻纸剪了李妃的影像为其招魂,这大概是最早的剪纸。到了东汉,由于蔡伦对造纸术的改进,使纸的生产逐渐规模化。这种镂花形式也因此找到了更易普及的材料,从而很快诞生了独特的剪纸艺术。可以说,我国的剪纸艺术,距今至少应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唐宋时期,流行“镂金作胜”的风俗,“胜”就是用纸或金银箔、丝帛剪刻而成的花样,剪成套方几何形者,称为“方胜”;剪成花草形者,称为“华胜”,剪成人形者,则称之为“人胜”。当时还流行着一种用双丝绢帛剪成的小幡,叫做春幡,或称幡胜、春胜,在立春那天,人们剪制各种幡胜、春幡、春燕、春蝶等,作为节日礼物,或簪于头上,或挂在柳枝上,亦或贴于屏风。皇帝在这一天也接见群臣,并分别赐以金银幡胜或者罗幡胜。


彩色剪纸是在单色剪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李商隐《人日》中的“金做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正是对剪纸艺术的描绘。虽然唐代是否有彩色民间剪纸还有待考证,但我们从文字中能够感受到,唐代剪纸的色彩已经相当丰富。五代《武林梵志》中也曾经记载:吴越践王于行吉日……城外百户,不张悬锦缎,皆用彩纸剪人马以代,也是对剪纸艺术中色彩的描述。


其实,皮影戏与剪纸的制作是同宗同源的,南宋《都城纪胜》中记载:“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镞,后以彩色装皮为之”。这正是剪纸艺术应用于皮影制作的直接描述,而且,从“素纸”到“彩色”,说明南宋时期已经有了彩色剪纸,并且应该是点色剪纸的应用。到明代,点色技术已经成熟,明《苏州府志》中记载:“嘉靖中制夹纱灯,刻纸刻成花竹禽鸟之状。随轻浓罩色,熔蜡徐染,用轻绍夹之,映日则光明莹彻,芳菲翔舞,恍在轻烟之中,与真者莫辨”。从“随轻浓罩色”的文字叙述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明代点色艺人的高超技艺。在清代,因满族人有剪纸的习俗,致使剪纸进入宫廷。在故宫,历代皇帝举行婚礼作洞房的神宁宫,墙壁按满族习俗裱纸,四角贴着黑色的双喜字剪纸角花,顶棚中心贴着龙凤团花的黑色剪纸;在宫殿两旁的过道壁上也贴有角花。据说有人用纸剪成有寿星、鹤、鹿、松的“六合春”图案,加以彩绘,贴于朝服上,连西太后都以为是绣出来的,这些技法在现代的点色剪纸中十分常见。


近来,在城都西郊金沙遗址出土了三千多年前保存完好的蜀地“凤凰金箔”,纹样中心为旋转的阴刻太阳纹,姿态优美的四只凤凰环绕飞舞,颜色为金黄色,表现了古蜀先民对太阳的崇拜。另外还有三星堆出土的“虎纹金箔”。古时候常用它来贴佛像,或雕镂成纹饰贴于漆器、陶瓷器、木器、车马、饰品盒等物之上。金箔的颜色为黄色,附着在这些物体表面显得非常漂亮,这说明古代先民对色彩的审美作用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当时虽然还没有剪纸的出现,但是这种对色彩的强烈审美需求为以后彩色剪纸的出现奠定了良好的精神基础。如今,广东佛山剪纸里有一种叫做“铜衬料剪纸”,它用铜箔刻线,然后在底部衬上各色纸,这种民间彩色剪纸是古代先民在金箔上雕刻花纹的一种形式延续,经过不断发展和演化,一直保留到今天,成为现代装饰中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可以说,金箔刻纸是民间彩色剪纸的起源。


随着现代科技材料的不断丰富以及人们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彩色剪纸的应用,正向着更广泛的生活领域扩展:它用于点缀墙壁、装饰门窗、房柱、镜子、灯和灯笼等,它即可以为礼品作点缀,也

欢迎浏览制作系手工剪纸频道: 为「彩色剪纸的概念、起源、历史与发展」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