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人还认为剪纸只是一种简单的装饰,那可能会让这个在中国最为宝贵的纸类艺术之一—剪纸。现在由于有了剪纸机的产生,剪纸的艺术价值被人们所忽视,但是不少带有浓郁地方文化色彩的剪纸作品如果不能够得到充分的挖掘和抢救,可能许多就会面临失传。这里给大家介绍的就是来自草原的剪纸艺术,一起来感受一下内蒙古草原充满豪情的剪纸艺术吧!
“剪似银马,纸如草原,剪飞纸转,花开万千。”这是作家冯骥才先生对剪纸艺术的高度评价。作为内蒙古草原文化的活化石,和林格尔的剪纸艺术可以说有享誉世界的美名。7月18日上午,记者与内蒙古剪纸学会会长段建一见面,他便拉着记者去领略一幅幅剪纸作品的魅力。
在记者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段建感叹道:“过去人们传统观念中认为剪纸不过是贴个窗花、装饰一下家里的想法其实存在误区,许多人还不知道它的真正价值,其实这些散落在内蒙古民间的剪纸作品是研究草原文化的‘活化石’,如果抢救不及时,很可能被当柴禾烧了。”
也许是对剪纸艺术太痴迷了,这几年段建带动着一批同样热爱这门艺术的人奔波在保护文化遗产的路上。每年都要近百次到乡里、村里收购剪纸作品。今年他又发现了20多位优秀的民间剪纸艺人。但是仅仅只挖掘作品、民间艺人是不够的。在段建的心里,如何把剪纸艺术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它的价值是他的一个梦。为此他们在和林盛乐百亭园,把剪纸作为重点旅游项目向游人推介,并且许多跑外的和林人还在名片上印上剪纸。
现在也有令段建欣喜的事,2003年和林县被命名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2006年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剪纸还被列入了内蒙古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同年在第二届国际剪纸艺术节上,和林也被东西方文艺家协会授予“国际剪纸艺术之乡”。段建激动地说:“现在我正在编撰《中国民间剪纸艺术集成》和林卷。我对剪纸艺术的未来充满信心。”
如果说剪纸艺术是享誉世界的瑰宝,那么在这片热土上还有更多值得我们用心去挖掘和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说起这些宝贵的财富,和林县文化馆办公室主任刘涛是一脸的兴奋。从去年到今年一直在乡间探宝的他从来没有想到家乡居然会有这么多的“宝贝”。“唢呐、大新营子的秧歌调、庙会、巴淑英老人的山曲……”也许是对这些文化遗产太偏爱了,刘主任显得有些激动,他说,“现在我们已普查出六项文化遗产,其中有文学方面的、有民俗方面的、有乐器方面的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8000多公里的行程中寻到的。到目前已收到了900多件实物和作品。”
然而最让刘主任得意的是现在他们已完成申报项目三项,其中剪纸艺术已经被列入了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另外今年他们还准备把庙会、巴淑英老人的山曲进行申报。
-------
悠久历史的“民间剪纸之乡”呼市和林县上月正式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命名评选是文化部在全国开展的一项弘扬民间艺术、繁荣和发展优秀民间艺术的工作,这次评选由国家文化部考察验收之后,各项成绩符合国家标准后而命名的,并有政府认定的权威地位。
北依阴山、西临黄河的和林格尔县,具有深厚而浓郁的历史文化积淀,该县的传统民间艺术多姿多彩,且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本土特色,而民间剪纸艺术便是最鲜明的代表。该县从事剪纸艺术的范围广,人数多。全县13个乡镇有许多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到十几岁的姑娘都会剪纸,家家户户都能剪善刻。出自这些普通劳动人民之手的龙、凤、荷花,万字、寿字等作品,粗犷豪放中透着精巧、厚重深沉中蕴藏着灵动,作品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充分展示出北方人淳朴、率直的性格特征。
为了挖掘、弘扬这一民间剪纸艺术,1998年,该县成立了自治区首家旗县剪纸组织——和林格尔剪纸协会。从而使这一民间奇葩再展新姿。近几年,县剪纸协会发现和培养了70多名民间剪纸老人和剪纸新人,从而使民间艺术得以发扬光大,老作品得到保存,新作品纷纷问世。此外,该县的剪纸协会克服困难,抢救和挖掘了将要失落的民间剪纸艺术作品6000多件,为培育新人,协会还把剪纸这门艺术送进了县职业中学的课堂,使这门传统艺术又有了新的发展空间。
和林的水土培育了剪纸艺术,而剪纸艺术又使和林闻名遐迩。几年来,该县的3000多幅剪纸作品分别在全国、自治区各类美术展中获奖,1600多幅作品被各类杂志报刊登载。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