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是指民间文化流传、演变的动态过程,稳固的农业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使许多古老的民风习俗得以承接,从而也使依附于民俗文化的民间剪纸得以延续。剪纸在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后,用什么样的形象以及用什么纹饰组合表达怎样的含义,已在民族群体中形成了一种具有共性思维的印记和约定俗成的审美辨识。
这种审美辨识已凝固在人们心里,充分体现出民间剪纸的特质。而由于材料的局限,剪纸很难长期保存,因此口传心授就成为剪纸承袭的主要方式。在民间剪纸的实际传承过程中,有三种最主要的途经,一是亲缘传承,即母女、婆媳等有亲缘关系的亲属间的代代相传。中国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经济延续了数千年,形成了以血缘为根本的传承观念。许多剪花口诀、花样本都是由家庭成员一代一代传承下来。二是业缘传承,即指以行业为中心的传承方式,通过拜师学艺,以民间行业帮会组织形式传承剪纸技艺,这是清末民初南方剪纸文化传承的一大特点;三是地缘传承,不同上两种的纵向传播,这主要是指由于婚嫁、迁移或商业流通而形成的横向拓展。在一些商业发达、交通便利的地区,横向发展更为明显,并在一些大城市内出现了以贩卖剪纸为生的剪花艺人,花样之间的交流也更为活跃。
此外,不同于封闭地区纵向传播下较为原始的剪纸艺术风格,这些地区的剪纸艺术发展得更加规范和复杂。农耕社会结构是民间剪纸承袭方式形成的基础,传承人的艺术特长和技艺来源于他所生活的特定区域,艺人们在长期的相互接触、交往中,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方式而形成某一区域的特定风格。
但同时,这种传承方式也导致了剪纸题材和样式的局限性,在创新方面表现比较迟缓,使民间剪纸的发展兼具了很强的继承性和顽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