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艺制作 > 手工剪纸

中国民间剪纸在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应用

中国民间剪纸在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应用 中国民间剪纸在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应用

节气礼仪是民俗活动的重要内容,多样化的民俗活动使节令礼仪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中国民间剪纸适应节令多样化的要求,功用特征趋于多样化,对于劳动人民“美的愉快的根抵里,倘不伏着功用,那事物也就不见得”,功用不但是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产生、发展的基础,也是风格形成的动力。全国各地的地方志,在民俗条目记载中,一年十二个月的民俗活动中,几乎都有民间剪纸活动,有详有略,有的出于修志者的观点,认出民间剪纸不入大雅之堂,不予入志。但是民间剪纸却一直伴随人们历经坎坷走到今天。


中国民间剪纸在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应用


中国民间剪纸在节令礼仪中的功用大致分两类:一类是以表现生命华美为主题的求子、祀祥、纳福、庆贺之类的诸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婚礼、生诞包括满月、百岁冠礼等等。这些节令礼仪是欢庆喜乐的气氛,表现昂扬的生命气质和人们对生命华美的向往。因此这一类民间剪纸高擎着人们的期望、希冀、以及各种良好的祝愿。艺术形式表现方面具有构图饱满、造型活泼的风格特征。这些活动准备时间相对充余,所以功用剪纸花样一般都比较精美,很好地发挥了农村巧手们的聪明才智。另一类以表现生命不息为主题的祛病、驱邪、除灾、祭祀之类如清明节、六月六、十月一及丧葬祭奠等。这些节令礼仪是静穆、严肃、庄重的气氛,表现悲壮意味的韧性和人们对生命不息的追求。这一类民间剪纸肩负着人们沉重的心理寄托,更多是抚慰人们感情上的挫折和创伤。这些功用的剪纸多为应急之作,随着活动被毁弃。山西有为过二十岁生日的小孩举行“丢灾”的习俗。按年龄裁剪十二方大红桥花剪纸,内容一般是观母形象,吉祥如意、状元及弟、牡丹富贵、修桥补器等,然后联成花桥状贴在黄纸上,母亲领养小孩举行钻轿仪式,然后把花轿烧掉扔在河里。这类剪纸造型更加简洁概括,造型纸线短、宽,形象串联紧密,剪纸花样大都使用清素颜色的纸张。也存在另一种情况,民间艺人抓住人们在这类活动投入的时间少,又要追求美的心理,备制了这种功用的剪纸作为商品销售,艺人之间的商业竞争,使他们的这种剪纸花样很精致。在山西浮山,办丧事者门前要悬挂根据死者年龄剪成的“告门剪纸”一岁一层图案,层层连接,死者如果是八、九十岁甚至百岁老人,“告门剪纸”的气势可想而知。祭奠用的香幡是直径1米多的圆形,六层约三米高,每层用各色纸盒与剪纸花样迭成,周围垂紫罗百合香。这种消费大多数穷困的劳动人民是没有经济力量的。


节令礼仪中的功用使民间剪纸图案大全受到严格制约,民间剪纸又与这些习俗活动密不可分,其群体特征表现得更突出。以上两类剪纸花样的内容和艺术形式表现不能相混淆。节令礼仪活动的文化传统与悠久历史,给中国民间剪纸打上人文气息,现代人从中感受到民间传统文化的深厚、博大与雄浑。这两类传统花样中,许多具有“活化石”般的品质和古朴的风格,如第一类中使用的“鱼戏莲”、“坐帐娃娃”、“八卦鱼娃娃”、“鹿头花”等:第二类使用的“五道娃娃”、“扫天婆”、“火塔”等。节令礼仪类剪纸花样的源流和遗存,在于功用的节令礼仪活动绵延不绝。比如婚礼是人生经历中最主要的活动之一。《周礼》从“六礼”开篇到“婚龄”,详尽评述和记载了周朝时期婚礼过程及相关的各种礼仪事项。《东京梦华录》亦对北宋时期的婚庆礼仪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记载。各地的地方志在民俗条目中,对当地婚礼习俗进行了实录。这些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记载和当今流行的婚礼仪式大同小异(当然,个别少数民族的个别现象例外)。尤其是偏僻边远地区,从议婚、行聘、过庚、到完婚以及后来的生一育礼俗,被比较完整保存着。民间剪纸作为婚礼见证人的地位一直没变。当今社会中即使北京、卜海举行的穿婚纱西服的婚礼中,民间剪纸照样扮演着这一角色。婚礼使用的剪纸虽然没有“扣碗”、“坐帐娃娃”、“金鸡探莲花”之类原生性花样,但是像“喜鹊闹梅”、“龙凤呈祥”、“鲤鱼卧莲”、“鸳鸯戏水”、“蝶恋花”等剪纸花样仍是新娘新郎喜欢的,艺术形式表现和南北朝的团花形式一脉相承,像宋代的婚礼一样,用这些花样盖在嫁装、礼品上装饰布置新婚“洞房”。民间剪纸美化婚礼的现场环境,为婚礼营造出热烈、祥和、欢快、喜庆的气氛,标志着新家庭的开始。新人对新生活的憧憬和希望,从这些剪纸花样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愉悦,这也是

欢迎浏览制作系手工剪纸频道: 为「中国民间剪纸在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应用」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