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艺制作 > 手工剪纸

中国民间剪纸中的大剪与小剪

中国民间剪纸中的大剪与小剪 中国民间剪纸中的大剪与小剪

民间妇女过去做针线活或其它生计劳动与剪纸都是用同一把大剪,剪纸没有专门的用剪。剪纸使用小剪是很晚的,近代之前未见有使用小剪的记载,那时也没有小剪,没有小剪并不是当时没生产小剪的能力,远的不说,至宋代,用铁锻打器具的技术已经相当普及,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的虹桥下方,就画有一个颇大的出售铁器的地摊,摆出的铁器中有些形制和今天的用具很相似,显明当时锻打技术是相当高的,打制小剪没有技术问题,问题是使用者没有需要,销售无市场。一把大剪貌不惊人,算不上什么主贵的物什,但在过去的农村,这可是一件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妇女结婚时,娘家陪送的剪子伴主人一生,甚至留传给后人使用,那些巧手用过的剪子很为后来的使用者珍视。上世纪六十年代,父亲到北京出差,捎回一把北京产的大剪,也就是普通的日常生活用剪,这种剪的剪身里侧有二条凹槽,剪口锋利,奶奶用着很顺手,父亲说奶奶把这剪当成了宝贝。奶奶是家乡居处闻名的女红巧手,舅爷说:“庄里谁也没有你奶奶铰花铰得好”,奶奶原生活在农村,成家于城里。城镇市民初始皆来自农村,奶奶为后继者,她在历代移民中只是沧海一粟。城镇中自古就保持农村的用剪之俗,其民间剪纸传统也由农村输入。因此无论乡村或是城镇,它们的剪纸历史都源于大剪。


中国民间剪纸中的大剪与小剪


剪子在现代的用途主要有生活制衣,农业剪修果树、工业饭金、畜牧剪毛、医疗卫生等等,根据人类文明史的进程,后四种用途出现较晚,据此推测,剪子的发明和普通使用应该和制衣有关。剪纸产生于女红的大剪,剪纸的艺术语言无疑也是在大剪的剪铰中形成,它的许多技巧都是基于大剪之“大”,经过长期实践、摸索、创造出来。“剪线”就是剪纸过程中剪子在纸上留下的剪铰行迹。


剪纸的趣味在于把不同形线的一侧或两侧连成一条剪线,一幅剪纸的剪线有若干条,由于剪纸者技巧的差异和所表现的对象不同,剪线多寡也不同。一般说,剪铰造型相同的作品,剪线越少剪技的难度越大,要求的技巧越高;剪线越多剪绞的难度越小,技巧就很难得到体现。就剪纸的剪铰特性讲,剪铰可以说是由剪线为载体的。剪线的延伸可使剪线变得既长又曲折多变。由于大剪刃长,加之力臂也长,剪铰的力度可大可小,最能适应剪线的这种变化。这句话实际是说反了,不是大剪适应剪线,是剪线因大剪能力的促使而变化。大剪一剪刀不但能剪出长长的直线,还能剪出多条迂回的曲线。长期使用大剪,民间妇女熟练掌握了大剪的性能,大剪在她们手中被运用得出神入化,游刃有余。剪铰时经常会“剪”、“牙”并用、或转动剪子、或推拉纸张都能轻松自如,用剪力度和技巧已形成习惯性的知觉反应,这像是乒乓球运动员握拍击球时的手感,运动员击打来球已无须思索便会自然做出应时。正因为如此有些民间艺人兴致所至时,会一边手里剪铰,一边嘴里不由自主的哼出些无名无调的“信天游”。她们剪纸的剪铰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享受,有时还偶尔带点刺激。


民间艺人在日常生活的剪纸中,充分发挥大剪的长处,创造出一套独具特色的艺术手法。古代没有小剪和大剪相对照,所以古人脑子里不会有什么发挥特长的想法,她们考虑的是如何假生活、劳动用的大剪铰好细微的局部,比如鸟类和动物的毛羽、花朵的芯,叶子的叶脉以及人物的五官和衣纹等等。设法把这些剪纸图案大全细微的局部变得容易铰,是为着让大剪免去铰细节小物的不便,以“大”剪“小”不方便就是大剪的不便。这种“不便”对于大剪是一种制约,一种规范。凡是有着突出特点的民间艺术,都是在其独特工具或使用材料的制约下形成的。没有这种制约就没有其不可替代的突出特点。民间剪纸艺人在大剪不便的制约下,练出了精湛的剪艺为大剪找到了以“大”剪“小”的方便之道—使剪线延长,大剪在剪铰微细局部时,由此变得轻松自如。久而久之,对剪线的处理也养成一种独特的习惯:尽量减少剪线的条数,最大可能的延伸一条剪线的长度,扬州已故的剪纸老艺人张永寿,把剪纸的“断连”手法运用得天衣无缝。“断连”是剪线中阳形线与阳形线之间相互转接的技巧,能有效延长剪线,丰富并提高剪纸的表现能力和手法。张永寿先生的一张11.5cmx6.5cm山茶花,其中最长的剪线迂回曲折、刚柔多变,竞达二米之多,它贯穿了干枝、叶子、花朵的多条形线的侧线。折剪、对剪也是民间艺人延伸剪线的手法。纸经多层折叠后,一剪便可以铰出数倍于单层纸上的剪线。剪线的延伸不能为长而长,还要注意剪线作品整体形态的牢固,处理好剪面的分布和连结。一幅剪纸的剪面分布要匀称,大小均衡。小剪面可以有一个连接点,大剪面可以有二至三

欢迎浏览制作系手工剪纸频道: 为「中国民间剪纸中的大剪与小剪」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