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艺制作 > 手工剪纸

中国民间剪纸中独特的姊妹艺术

中国民间剪纸中独特的姊妹艺术 中国民间剪纸中独特的姊妹艺术

劳动人民创造了民间文艺,也享受着民间文艺。他们的精神享受,除了剪纸之外就是看不腻的戏曲,听不厌的民间故事、传说,看不烦的年画,还有自幼学会的民谣、农谚等。中国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有很多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像女蜗传土造人、姜太公钓鱼、十二生肖、八仙传说、牛郎织女、以及杨家将、包公、水浒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民间上年纪的巧手能把其中的一些故事说得有头有尾、绘声绘影,这些传说故事中的人物成为他们为人处事和伦理道德的典范,“王祥卧冰”的故事成为民间剪纸表现的传统题材。在戏里,看到包公铡国舅,他们感到痛快,看到杨家将受潘仁美陷害,个个骂奸臣是坏蛋替杨家将感到窝心。这些故事和人物在他们的思想中留下深刻的影响,挥之不去。他们把戏中人物的举止表情和穿戴打扮默然于心,闲暇时,根据记忆和想象用剪纸表现出来。陕北黄陵县56岁的高水琴看了戏剧《铡美案》说:“秦香莲人穷志不穷,陈世美忘恩负义,被包公铡死是罪有应得”,于是产生把“秦香莲告状”反映到剪纸上来的想法。高水琴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在创作时对人物进行了适当的美化,让秦香莲显出坚贞不屈的样子。张林召干推磨的家务活时,还要把面粉摊平,在上面比划着要剪的人物。戏剧故事及人物成为民间剪纸艺术形式表现中常见的题材,有些农村妇女还成为剪戏剧题材的能手,张林召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过去的农村文化生活贫乏,一年中难看上几回戏,即使有一次看戏的机会,说是看戏不如说是看剧团的戏箱、行头、扮相,哪个小姐的扮相俊,戏装上的花好看;哪个公子的样子漂亮、台步走得俊,她们不会让注意力放过每一个细节。对于新奇不常见的事物,人们有异乎寻常的热情。土生土长、常年生活在北京的人,不一定知道天安门大门上有几颗铜钉,但头次进北京的人就会好奇地跑过去,数一数,记在心里,这是一种心理认识欲望的满足。农村劳动人民长期生活在单调的色彩环境中,看戏时,他们同样会以新奇的目光把戏台上的一切揽在视野里。敏感的心理会使视知觉将那些漂亮的戏装道具及装饰形成恒定印象储存于大脑的记忆中,成为剪纸花样的一种参照和规范。这种对戏装美的强烈感受,又加之剪纸人物面部受造型特征的局限、不能表达丰富的内心情感,他们把艺术表现的精力更多放到了人物动态和服饰华美的表现上,民间戏剧题材的剪纸无论是线条粗犷还是纤细都明显具有这个特征,它是中国民间剪纸戏剧题材花样的主要风格特征。


中国民间剪纸中独特的姊妹艺术


民间有些剪纸巧手在表现动态服饰美的同时,想方设法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张林召的“穆桂英”就是极具魅力的代表作。她剪戏剧人物《杨家将》用的艺术形式就已表现出突破面造型对感情表现的局限。“穆桂英”是她突破这种局限的又一次努力,剪纸中通过眼睛刻画表现穆桂英的英武精神和为国杀敌的刚强气质,她用脸部的阴图把眼珠用阴图衬托出来,使人感到穆桂英的眼在回眸凝视,屡利警视的目光足以让敌人胆寒。穆桂英的衣服显然是按着记忆中的戏装样子剪成的,其中也有门神年画的影子。


戏剧人物的服装一般是用绸缎做的。这些衣服胖大不贴身,静态时的衣纹下垂近似直线,衣纹随着动作朝运动的方向弯曲倾斜。上肢动作较多则斜衣纹就多,下肢由于袍子和裙衫的遮掩,动作显得轻微,直衣纹就多,尤其是走小碎步的青衣花旦,戏行里讲究的是脚动裙衫不动以显闺秀们沉静大方端庄,即使是戏中的公子也很少有迈大步的,凡是大步跨的都要掂起袍脚和裙衫。戏装衣纹“静直动斜”的特征,在她们的视知觉中同样形成恒定印象。农村演戏是在开阔场地临时搭起的台子上,演出的时候如果选在白天,光线足看得清则这种“静直动斜”的视觉感就明显;看夜戏时,马灯照的舞台明晃晃的,衣纹的形态会给视觉更强烈的感受。她们把“静直动斜”的特征表现在剪纸的戏剧人物造型中,也表现在生活人物的剪纸图案大全艺术造型中。她们认为这样的衣纹是漂亮戏装的衣纹,是服装美的象征,有这样衣纹的衣服整洁、线条顺、漂亮。农村妇女的生活虽然艰苦,但是她们想让剪出的戏剧人物穿上漂亮的衣服,高水琴剪“秦香莲告状”时嫌戏中秦香莲母子衣服不好看,表现在剪纸里显得粗糙,她就在铰“秦香莲告状”剪纸作品中给孩子的衣服上加了小小花样,裤子上加了道道、线线、鞋上加了缨缨,头上打了扎角。高水琴铰“道道”、“线线”美化服装,说明她认为这些道道在视觉上是美的,她没把这些道道当成衣纹,而是看作一种美的原素,用这些来表现戏剧人物的服装。高水琴的创作手法和思维同前面的分析是吻合的。


“静直动斜”的衣纹表现特征同样被用于生活人物的剪纸艺术形式表现中,成为中国民间剪纸人

欢迎浏览制作系手工剪纸频道: 为「中国民间剪纸中独特的姊妹艺术」点赞.